一种电容器底部隔声腔尺寸优化方法

时间:2018-5-15 分享到:
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用地量越来越少, 换流站常常建立在靠近居民的区域。因此, 在高直流输电过程中, 换流站中的电容器装置所辐射出来的噪声对周边的居民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1–4]。对单个电容器进行降噪是整个换流站中的电容器装置降噪的基础。所以, 有必要对电容器的降噪措施进行研究, 减少换流站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5]。袁剑等提出采用新型的复合降噪材料措施来降低电容器噪声, 其仿真结果表明:吸声结构的降噪量可以达到达6 d B[6]。黄国兴等设计了复合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电容器, 实验结论:电容器底部和顶部的噪声量降低了6 d B~7 d B[7]。甘林等设计了一种波纹管减振器, 实验表明:电容器底面方向降噪量达到9 d B[8]。上述降噪研究能够有效地降低电容器噪声, 但考虑到电容器产品需要具有20年以上正常工作时间的特点, 电容器生产企业采用的方法是在电容器底部增加隔声腔来降低噪声。采用在电容器底部增加隔声腔的方法进行降噪时, 需要通过实验测试的方法来确定隔声腔的结构参数。这种实验测试方法不仅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会带来电容器产品周期难以控制的问题。因此, 亟需对电容器底部隔声腔正向设计与优化方法开展研究。

1 电容器底部隔声腔隔声机理分析

如图1所示, 从电容器内部传递出来的声波, 一部分声能Er1被反射, 另一部分声能Ei1引起隔声腔第一块钢板振动, 并对隔声腔中的空气层辐射噪声。

。我们可以把电容器底部隔声腔等效成为一个“质量-弹簧-质量”振动模型。

目前电容器厂使用的电容器都是单底面结构, 推导出从内部油到外部空气的电容器底部声压透射系数tp1为[10]

推导出电容器底部隔声腔声压透射系数tp2表达式为[11–12]

电容器单底面和电容器底部隔声腔的隔声量L可以表示为

2 电容器底部隔声腔隔声仿真及优化分析

单台电容器底部噪声主要贡献频率一般是通过噪声测试得到的, 图2为电容器振动与噪声测试方案图, 施加的电流激励为:基频电流I1=45 A, 谐波电流为I2=18 A、I5=8 A和I11=3 A。其中, 测试设备为北京东方研究所开发的振动噪声测试与分析系统。在本次振动与噪声实验中, 振动信号通道为2;同时噪声信号通道为5。将图2中两个类型的传感器采集得到的振动加速度和噪声声压时域信号导入DASP中进行分析, 可以得到电容器底部噪声频谱图, 如图3所示。

  下载原图

一种电容器底部隔声腔尺寸优化方法

  下载原图

2.2.1 电容器底部隔声腔有限元仿真模型

表1 电容器底部隔声腔结构的材料属性   

表2 隔声腔网格划分要求   

[13]。本文在LMS Virtual Lab Acoustics中对隔声腔结构网格进行直接声振耦合计算, 将仿真得到的隔声量与频率之间的特性曲线采用频谱修正。用1/3倍频程来评价隔声腔的隔声性能, 与正常工况下电容器底部辐射噪声贡献频率保持一致, 频带计算范围设为100 Hz~1 000 Hz, 得到A计权隔声量, 如图5所示。

图4 隔声腔有限元网格   下载原图

一种电容器底部隔声腔尺寸优化方法

从图5可知, 隔声腔在中高频的隔声量比低频范围的隔声量要高, 并且隔声腔的隔声量在噪声贡献频率为630 Hz处有一个峰值。

由式 (3) 可知, 隔声腔尺寸D对于隔声量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 有必要对隔声腔尺寸D进行优化, 找到一种满足工程应用要求的最优隔声腔尺寸。本文在2.2.2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基础上, 将隔声腔有限元仿真模型导入到LMS Virtual Lab Optimization模块中进行优化分析, 将隔声腔尺寸D作为其优化目标, 利用DOE技术对其进行优化分析[13], 得到隔声腔尺寸D优化结果。

一种电容器底部隔声腔尺寸优化方法

(1) 确定好隔声腔尺寸D、噪声频率f和面板质量M三个设计变量, 采用间接法进行DOE分析;

(3) 建立目标函数, 确定隔声腔尺寸D最优方案。

3 电容器底部隔声腔噪声实验对比

以某型号电容器为实验测试对象, 其实际加工的底部隔声腔长宽尺寸为383 mm×197 mm, 隔声腔尺寸D为35 mm, 钢板厚度为2 mm, 测试标准按照GB/T32524.1-2016进行。电容器噪声场点布置为:同时将五个声压传感器布置在距离电容器各面1 m左右, 如图7所示。

一种电容器底部隔声腔尺寸优化方法

  下载原图

由于本文首先研究对象是电容器底部隔声腔隔声量与噪声频率之间的关系, 所以先列出实测电容器底部隔声腔隔声量与噪声频率之间的特性曲线, 如图8所示。

  下载原图

一种电容器底部隔声腔尺寸优化方法

3.2 电容器底部隔声腔尺寸D测试

  下载原图

4 结语

(1) 对电容器底部隔声腔有限元模型进行隔声量计算, 其仿真结果与测试数据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版权所有:http://www.dianrong1.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